close


螢幕快照 2016-04-29 下午4.44.59  

關於該專訪的原文網站連結請按此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專訪中文翻譯】

至今發行兩張專輯的 Crescent Lament,憑藉其獨樹一格的音樂風格,已在歌德金屬/民謠金屬樂風中,站穩了一席之地。這個來自臺灣的獨立樂團,從傳統的交響歌德金屬發跡,在2011年發行了首張專輯「Behind the Lethal Deceit / 末路之召」;其後則將樂風導向以台灣在地文化為主軸的東方民謠歌德金屬,並於2015年推出第二張專輯「花殤 / Elegy for the Blossoms」。

Crescent Lament 在樂風上的改變,表現出極具特色的東方風味,可說是一步漂亮的好棋。他們的音樂不但成功塑造出早年台灣的懷舊氛圍、帶出台灣藝妲的歷史記憶,也將二胡等民俗樂器融入金屬音樂中,成為其他亞洲樂團可參考的最佳範例。但這並不是代表該樂團在音樂以外的成就不值得一提;相反地,Crescent Lament 兢兢業業的態度,亦展現在歌詞書寫與歷史考究上,這部份的嘔心瀝血,完整的呈現在「花殤」精美的歌詞本中,值得聽眾細細品讀。在這篇專訪中,我們特別訪問到 Crescent Lament 的創團者 – 鼓手Komet,請他細說「花殤」的歌詞故事與歷史背景,以及將歌詞本譯為全球化語言 – 英文 – 的過程。

問一:請問「花殤」的歌詞是由誰撰寫?

這個關於台灣藝妲-阿香的半虛擬故事,是由Muer所構想,採用類似電影腳本的方式,藉十首歌描述十個場景,來重現日治時代後期至國民政府來台初期,台灣藝妲送往迎來、萬般不由己的人生。歌詞部份,是由Muer主導、Warose輔助,參考當時的史料,並融入自己的詮釋而完成。例如,歌曲「煙花易寒」中所敘述的藝妲自盡事件,是取材自1937年初冬自殺的23歲知名藝妲-奎府治;而該曲內的新聞廣播,亦引用當時詩人陳逢源悼念奎府治的詩句「從容就死儼如歸,早覺煙花夢已非」(出現在原本台語歌詞、並未譯在英文歌詞本)。至於史實細節的考證,則由我-Komet-參閱國家圖書館的史料,確認故事與歌詞的歷史正確性。

問二:「花殤」藉由一個架空的藝妲劇本,描述一段台灣早年的愛情故事。請問Muer為何想為這段歷史譜寫歌詞?

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請先容我介紹一下台灣的近代歷史。

台灣的近代史可分為:1683年至1895年的清領時期、1895年至1945年的日治時期、及1945年後的國民政府時期。外國人可能很難理解,但台灣人普遍對日治時期抱持最正面的評價。對台灣人來說,日本治台的五十年,讓台灣擺脫了19世紀的貧窮落後,帶來進步繁榮的生活環境、乾淨整齊的生活習慣、普及公平的教育制度、及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。台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,日本政府非常努力經營台灣,想證明他們跟歐美國家一樣有能力擁有殖民地。

而同樣是漢民族,清廷與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態度卻是令人失望且不能苟同。對清廷來說,領有台灣只是減少反抗勢力可能集結的據點(明鄭鄭成功的教訓);對台建設越消極、台人越貧窮,則越容易控制。對國民政府來說,先是在接收台灣初期,自視為佔領者;軍人到處打家劫舍、槍殺民眾,官員則是強徵民產、私吞公產。爾後在1946年至1949年的國共內戰,國民政府更罔顧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,將台灣的糧食物資掏空至中國,來支撐節節敗退的戰事。饑荒、通貨膨脹、霍亂等,這些在日治時期、甚至二戰中未發生的事件,都從1946年開始在台灣爆發。

人很快的懷念起日本政府的治理,並流傳一句俗諺來描述從「日治時期」轉變至「國民政府時期」的政權更迭:『狗去豬來。狗(日本政府)至少會看門,豬(國民政府)卻只會吃。』史學家更是這樣描述:『當一個再婚婦女一直懷念前夫的時候,就代表她的現任丈夫真的糟糕透頂。』台人對國民政府滿腔的不滿情緒,終於在1947年的「二二八事件」完全爆發。然而,國民政府的對策,竟是調派大批中國軍隊登陸台灣,進行全台血腥屠殺;在短短兩個月內,近三萬台人遭軍隊屠殺,台籍菁英死傷殆盡。爾後,於1949年至1987年間的「白色恐怖」時期(世界上第二長的軍事戒嚴),亦有十四萬民眾入獄或遭槍決。

國民政府藉由「二二八事件」與「白色恐怖」,箝制人民的思想、控制人民的自由。在這段黑暗的高壓統治下,台灣人民可能因為談論過去的生活、緬懷過去的歷史,就成為遭清算的政治犯;而台灣人民在公開場合用自己的母語-台語說話,也會遭受處罰。在這樣的肅殺氛圍下,台灣早年的歷史文化,就被政府有計劃的抹除了。

台灣早年的歷史文化被湮滅的多嚴重?就讓我們以這張專輯的主角-台灣藝妲-做例子。台灣藝妲並不是日本文化的產物,她們存在於台灣的時間,始於日本治台前的19世紀中;之後在日本政府的默許下,於日治時期達到顛峰。藝妲賣藝不賣身的形象、詩詞俱佳的談吐,讓當時的台灣社會,尤其是本土知識分子們心儀不已。然而這近百年的文化傳統,卻隨著新統治者-國民政府-於1945年的出現而消失。21世紀的今天,當我們在製作「花殤」時,竟很訝異的發現到,現今台灣竟幾乎已沒有關於藝妲的完整文獻了;我們僅能利用保存在國家圖書館裡的寥寥幾本研究論文,了解當年台灣藝妲的概況。曾在台灣風靡近一世紀的台灣藝妲,經過國民政府數十年來控制思想、封鎖史實的洗腦手段,竟幾乎從台灣歷史中跡,實在令人感到相當難過。

也因此,Muer選擇台灣藝妲當做「花殤」的題材,一方面是基於保護在地文化資產的觀點,盡一己之力將台灣歷史文化傳承下去;一方面也藉「花殤」的情節,隱喻台灣人面對的無奈:男女主角明風與阿香,雖然都活過了二次大戰,但他們的幸福卻消逝在戰後的1946年,讓人覺得格外諷刺。

問三:是什麼讓你決定要將「花殤」的歌詞翻譯成英文呢?

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,卻因種種歷史因素,至今仍被拒於聯合國之外。另,受到中國的外交打壓與軍事威脅,台灣在國際活動中往往被強迫消音,成為無奈的沉默者。因此,「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」,就成為我們創作音樂的信念,而使用世界共同的語言-英文,就成為我們傳遞音樂的必要工具。

我們的首張專輯「Behind the Lethal Deceit」,即是一張以西式音樂為風格、闡述「反戰」理念的英文專輯。而2015專輯「花殤」,為塑造19301950年代台灣復古氛圍,我們除融入許多台日民俗樂器外,亦選擇我們的母語-台語來作歌詞。我們雖然將樂風導向東方民謠金屬,但自始至終,我們都將聽眾族群設定為世界各地的朋友。所以,將台語歌詞及專輯故事譯成英文,也是一開始就決定的目標。我們希望用音樂把台灣推上世界的舞台,讓更多人能了解台灣的歷史文化、並支持台灣的獨立自由。

問四:我曾造訪過台灣一次。在那次造訪中,我沒有機會使用英文跟當地人交談,因為台灣人民大多看似只能以台語或國語溝通。請問目前台灣常用的語言為何?

台灣現行的官方語言是中文,民間則普遍慣用台語,在某些地區則有客語族群,而會說日語的人口亦不少。至於英文雖是台灣各級考試的基本科目,但並非台灣的常用語言;加上英文的發音和文法均與台灣常見的語言相差甚大,所以不是我們易學的語言。

問五:你花了多久的時間,將歌詞譯為英文呢?也可以請你分享一下英文的學習經歷嗎?

我花了2個月的時間,利用工作之餘,將「花殤」的歌詞譯為英文。既然英文不是台灣的善用語言,我是如何慢慢掌握英文翻譯呢?這要從我的正職-醫學中心主治醫師-說起。台灣的醫療體系有點「奇特」,因為台灣的醫師被訓練使用英文當成執業主要語言。當然,全世界的醫師都會使用英文來學習醫學新知;但在台灣,醫師還必須使用「全英文」來書寫病歷,記錄病人的病情始末、家庭狀況、治療計畫等。這也導致當病患想申請他的住院治療記錄時,會得到一疊各醫師撰寫的純英文文件,但病患本身卻無從了解其內容。另,在醫療糾紛中,法院也需雇員解讀醫師的英文病歷,釐清責任歸屬。

在這「奇特」的工作環境下,我被頻繁的訓練使用英文;在成為實習醫師的前三個月,每天甚至要交一篇「作文」式的病歷摘要,由醫院指派的專家修改措詞跟文法。但也因此,即便我沒有留學歐美的經驗,我仍生活在大量使用英文的環境,也使我有能力翻譯「花殤」的歌詞。

問六:「花殤」的原始台語歌詞,在很多地方都明顯的比英譯歌詞短。這是因為台語字詞蘊含的意義,常常很難用相同字數的英文表現嗎?

Muer在創作「花殤」的台語歌詞時,大量使用舊式的詩體;而詩體的一大特色,是一個單字即可代表一段意涵,這導致英譯上不小的困難。為讓翻譯的文詞優美、篇幅適中、符合歌曲意象,我捨棄逐字翻譯的直譯,而使用逐段翻譯的意譯。更進一步描述我所謂的意譯,實際作法是:在翻譯一首歌前,我會先了解整首歌的故事背景,並確認每段歌詞所描述的故事細節。接著根據每段歌詞的情景,運用原始歌詞的幾個關鍵字,譯成符合英文思考模式的文句,以期大家也能藉由英譯歌詞想像並融入歌曲中。

以「月映西窗」為例,這首歌描述阿香初為養女時,夜裡對母親的思念之情。第一段原始歌詞中,阿香望著窗外的明月,孤寂的她,想起母親曾哄她入睡的歌聲;在翻譯過程中,我運用「moonshine」、「lullaby」、「distant memory」、「lonely nights」這幾個關鍵字,重現這個情景。而第二段原始歌詞,描述印在她腦海的懷念歌聲,讓她在夢中淚流不止,而當夜雨驚醒了她,卻又讓她了解母親早已遠去、未來茫茫無依。翻譯時,我一樣選用幾個關鍵字當主體,但考慮到英文使用者的感覺,我將「驚醒阿香的夜雨」,改成「清晨喚醒阿香的一滴眼淚」。類似的替換也出現在歌名本身。例如「月映西窗」這個歌名,直譯是「Moonlight through the Western Window」,但將失去原本思念母親的情感;於是我選用原始歌詞內的關鍵字,取了「Lullaby of Sanctuary」這個符合歌曲意境的英譯歌名。

問七:每個語言都有一些字詞,在翻譯過程中會失去原本代表的意涵。「花殤」中,有哪些台語字詞,在翻譯成英文後,失去原本的意涵呢?

在翻譯過程中,有些詞彙的原本意涵的確會消失,而這些詞彙往往跟文化習俗相關。例如在「煙花易寒」,提及藝妲自殺前,她穿上紅衫,抹面梳頭髮。這部份譯成「Dressed in red, with beautifully combed hair, she ceased all the sufferings without being hesitant.」。在細節上雖符合原始歌詞,但卻無法譯出「紅衫」在台灣習俗上的含意。在台灣,穿著紅衫自殺,代表心裡有所怨懟,是民俗上相當禁忌的行為也因此,當我們歌詞這樣描述時,其實代表藝妲內心激烈不平的情緒;然而這個心情卻無法反應在譯文上。

又例如在「尪仔面」,原始歌詞描述藝妲上台前的打扮,除了眉畫嘴抹外,還有一句「黑齒塗齊」。但譯成英文時,我只用「perfect makeup」帶過;因為黑齒代表一種地方傳統,若不解釋其文化背景,會讓英文使用者感到錯愕。黑齒代表過去曾流行在亞洲特定地區的審美觀,認為女性將牙齒塗黑,是美麗與尊貴的象徵;而日本藝妓與台灣藝妲在演出前,也會塗上黑齒。

問八:你有考慮兼差當歌詞翻譯家嗎?這看起來是個有潛力的市場。

這是好的建議,也是值得我努力的目標,但可能無法期待我是個多產的歌詞譯者。我的閒暇時間並不多,因此對我來說,最大的期望是將一個我喜愛的作品翻譯到最好。「花殤」是我很喜歡的作品,不僅音樂上傳達獨特的台灣民謠金屬樂風,在文化層面上,更有保護並傳承台灣歷史風俗的意義。也因此,即使翻譯過程花上2個月、還需親自至國家圖書館考證史實,我也甘之如飴。

從今年開始,台灣正式討論起轉型正義的議題,打算處理1945年來的政府暴行。除了轉型正義,台灣也正視起保護歷史文物的議題,開始挽救那些遭到政府抹殺的文化資產。我對追尋台灣歷史的題材特別感興趣,隨著近幾年台灣社會對於歷史重建的重視,也許很快就會出現另一個讓我樂於翻譯的專輯作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rescentlam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